-
>>张秋歌
-
张秋歌个人资料
张秋歌,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父亲是内蒙古音乐协会的主席,有着“草原歌王”之称的那日松(原名张运清,汉族)。漫漫草原上,父亲的高大形象在小秋歌心中是无与伦比的。受着父亲的耳濡目染,马背上长大的张秋歌1974年高中毕业后走上了演艺道路。在内蒙古做了一名话剧演员。1976年,张秋歌参军来到哈尔滨成为消防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80年,张秋歌如愿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近年在电视剧中成功塑造了许世友、彭德怀、袁世凯等人物形象。
中文名:张秋歌
别名:张运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科尔沁草原
职业: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毕业院校: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花开的美丽季节》《国父孙中山》《辛亥革命》等
个人履历
张秋歌出生在大草原上夏风轻拂满眼碧绿,秋天冷风刮起枯草,萧瑟苍茫。这就是张秋歌儿时的生活环境,茫茫草原赋予了在其怀 抱中嬉戏的小秋歌很多独特个性。今天看来,在他身上很多特有潜质都与其儿时的成长环境有关。
张秋歌的父亲是内蒙古音乐协会的主席,有着“草原歌王”之称的那日松。漫漫草原上,父亲的高大形象在小秋歌心中是无与伦比的。受着父亲的耳濡目染,马背上长大的张秋歌1974年高中毕业后走上了演绎道路。在内蒙古的做了一名话剧演员。
1976年,张秋歌参军来到成为消防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80年,张秋歌如愿走进了。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
●疏远的母子关系
逝去的时光,为何成为一篇折角的书页;童年的记忆,为什么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总会发现生中人跟人很不一样,有的人大方,有的人小气,有的人八面玲珑,有的人则沉默寡言。其实人的这些特质往往来自于童年,来自他的生活环境。
张秋歌是一名演员,事业成功之后的今天,他想解开一个缠绕心中多年的情感死结。在影视剧中,张秋歌成功地扮演过许多豪放、粗犷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生活中,他却一直放不下童年的伤痛。张秋歌的妻子晓梅也是一位演员,职业的特点使他俩经常在外奔波,在家的驻足时间总是短暂不定。婚后两人做出令父母不解的决定——不要孩子,张秋歌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在他身边,既然尽不了父母的责任,就不如不要孩子。
小的时候,张秋歌才八个月大,父母就将他送到了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大爷(爸爸的亲哥哥)家,大爷家还有七个孩子,而那个县城又很落后,家里条件特别不好,一家人十二口人吃的是大锅饭,偶尔能吃到一个油饼就很香了,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张秋歌一呆就是八年。八年中,偶尔回到内蒙古海拉尔的家,在他幼小的记忆中,生活在泰来的大爷、大娘给了他很多温暖,亲生母亲的记忆,已在孩子的心中慢慢忘却。8岁时,张秋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兴高采烈地从黑龙江回到了海拉尔,回到了父母的家。最让他开心的是可以得到妈妈的爱了,但是情况却和他想像的大不一样。张秋歌回到海拉尔上学的时候,母亲有了弟弟,母亲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照顾弟弟身上,张秋歌尤其不愿听妈妈说你是家中的老大,在他心里当中好像自己不是母亲的亲生儿子,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把自己送走,而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妹妹却比自己亲很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头,就对渐渐地对妈妈产生了一种隔阂。
其实,作为母亲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张秋歌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家庭,父亲那日松是著名的作曲家,母亲吴秀清则能歌善舞。吴秀清18岁就进了歌舞团,20岁张秋歌就出生了,但是那个时候正赶上1957年大跃进,到处都是军事化管理,就连歌舞团一年也要完成一百场到二百场的演出任务。为了事业,吴秀清无奈只能暂时舍弃自己的孩子,当时她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工作太忙了,带不了孩子,所以送到亲戚家,那周围也是他的亲人,也不会虐待他,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之后,当孩子重新回到她身边,母子之间就很不容易亲近起来了。
作为演员的张秋歌,对他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刻划细腻、表达准确,他觉得自己对事物感受敏感做事认真,甚至有些较真儿,张秋歌认为都与他和妈妈之间所处的关系有关。曾有一段时间,张秋歌想让妈妈认可他,尽一切努力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得到妈妈的欣赏,妈妈可能才会爱他。9岁的时候,张秋歌就开始为父母煎药,拖地买菜,因为弟弟小,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争夺母亲的注意力,跟弟弟和妹妹争夺母爱。然而随后张秋歌却发现,因为自己的懂事妈妈并不注意他,认为:你是老大你就该这样。于是,在家里不受关注的张秋歌渐渐与妈妈开始冷战,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但是内心里对妈妈既爱又恨,这种矛盾心理使张秋歌产生了远离母亲的想法。之后,张秋歌就在父母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补习文化课,198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
张秋歌去上海戏剧学院上学后,有一次,母亲因为思念儿子,特别从内蒙古前往上海去看张秋歌。但是当时的张秋歌心里正因脱离父母而无拘无束,当妈妈突然出现时,他不愿面对妈妈,对妈妈的亲切和热情表现得极其漠视,母子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于是母亲在上海呆了九天,张秋歌一天也没有陪过她,她只能在儿子的宿舍孤独地待了九天。1984年,张秋歌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一幕幕经典话剧,在他的演绎中深入人心,各种大奖也纷至沓来。在事业小有起色的同时,爱情也悄悄来临,但就是因为这段感情,母子之间硝烟再起。由于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加之两地分居,母亲不赞同这段姻缘,张秋歌因为妈妈不同意而故意坚持结婚。一年后,两人的感情亮起了红灯,不久后,张秋歌的第一段婚姻结束了。
●爱情和婚姻
之后,2000年在牡丹江,张秋歌遇见了王晓梅,桀骜不驯的张秋歌被不卑不亢的王晓梅所吸引,此前不想再入围城的他突然改变了主意,相识后的第十天,他们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张秋歌极度要求被重视被关注,这让王晓梅很是苦恼。张秋歌自己也明白,他的要求似乎过分苛刻,但童年缺失的母爱,使他不自觉地想在晓梅身上得到补偿。最初的日子里,晓梅以最大的耐心克制着自已的情绪,慢慢地,张秋歌道出童年缺少母爱的痛苦,晓梅也被秋歌的童年所唤醒,她也有缺少母爱的酸楚,原来晓梅六岁时,家中有了一个小妹妹,小妹妹一出生即是脑瘫,晓梅看着妈妈整日照顾不能自理的妹妹,似乎她已不是妈妈的宝贝,似乎父母把所有的爱,所有的注意力都给了妹妹。即便晓梅知道妈妈爱她,但是却无暇关心注意她,伴随着失宠的成长,也让晓梅对养儿育女感到生畏。
●走出阴影
如今73岁的母亲住在呼市,张秋歌住在北京,拍戏闲暇之余去探望母亲时,两人依旧处处磕碰,相互既谨慎又挑剔,战争气氛不知因哪句话而生,因哪个行为而战,似乎母子情感永远被封堵。但是岳父岳母对张秋歌的关心和爱护给了他很大的情感安慰,善解人意的妻子晓梅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尽办法缓解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慢慢地,张秋歌也开始后悔,母亲也老了,自己不应该因为小时候的那点儿事儿和她搞成这样,于是偶尔张秋歌也会给母亲打电话,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缓和。
话剧作品
电影作品
1992年《人猴大裂变》
《豪门浪子》饰恭亲王/奕䜣
2011年《国父孙中山》饰袁世凯
2011年《第一大总统》饰袁世凯
电视电影
2000年《大憨》饰阿斯憨(大憨)
电视作品
1990年《武生泰斗》饰小花虎
1993年《武夷仙凡界》饰大王
1995年《武则天》饰薛怀义
1996年《西施》饰勾践
1998年《人间正道》饰曹务平
1999年《渴望激情》
1999年《光荣之旅》
2001年《东北一家人》客串
2001年《追梦组合》饰秦川父亲
2002年《大染坊》饰藤井 合作演员:侯勇孙俪 罗刚刘奕君萨日娜
2003年《江山风雨情》饰刘宗敏
2003年《名扬花鼓》饰国舅
2003年《汗血宝马》饰跳跳爷
2004年《大汉悲歌/辛追传奇》饰刘邦
2004年《不想重来》
2005年《家风》饰牛志浩 合作演员:王庆祥 王海燕 何晴
2005年《大敦煌》饰窦黑子
2005年《福星临门》饰孔市长
2005年《妈妈的酱汤馆》 合作演员:陶红 满江
2006年《狼烟》饰陈新海
2006年《上将许世友》饰许世友合作演员:范明
2006年《51号兵站》饰田中敏行
2007年《沧海英雄/旋风暴》饰廖凯
2007年《霓虹灯下的哨兵》
2007年《天经地义》 合作演员:杨昆 祝希娟
2007年《重庆谍战》饰李克江
2007年《李小龙传奇》饰舞台监督(客串)
2008年《再婚女人》饰杜造
2009年《龙头岭》饰华晓廷
2009年《红色摇篮》饰彭德怀
2010年《花开的美丽季节》饰尚大棒子
2010年《月嫂》饰演;江茂林 合作:倪萍
2010年《冰是睡着的水》客串:亮 坤
2011年《辛亥革命》饰袁世凯
2011年《返城年代》
2011年《尖刀队》饰八爷
2011年《AA制生活》饰蔡德良
2011年《天津天津之九河入海》饰 吉鸿昌
2011年《焦裕禄》
2012年《捍卫者》饰 崔亭山
2012年《老米家的婚事》
人物特写
张秋歌父亲是著名作曲家那日松。那日松是大草原当之无愧的歌王,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草原歌曲,以《草原晨曦圆舞曲》、《呼伦贝尔美》为代表的一大批草原歌曲,使这首歌中的这片土地蜚声全国。从话剧舞台走出来的张秋歌近年来又在电视剧中大受欢迎,真的不知道已有“话剧王子”称号的张秋歌,又会因他的电视成就而被冠以怎样的美称。电视剧《上将许世友》中许世友上将的扮演者就是张秋歌,他还主演了《51号兵站》,《天经地义》,《辛追传奇》、《东北大剿匪》。
●草原情结
不管张秋歌如何的大红大紫,他身上始终凝聚着强烈的草原情结,他从不避讳自己属于草原的事实,或许就是草原的宽广、深邃给了他艺术上的最初灵感,尤其是父亲那日松那几百首草原歌曲时时碰撞着秋歌的灵魂。他曾经说:“父亲是一座山,一座我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山。他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不管他在做什么,都在想着音乐,我常常看见他信手写在被单上、墙壁上、手心里的音符。音乐就是他的生活,他沉浸其中,从未走出。艺术最先感动的是创作者,小时候,我常常看到他为写一首忧伤的曲子,自己趴在桌上悲伤痛哭,也常常看到他哼着草原赞歌,手舞足蹈,感情徘徊在悲欢的极致。从小父亲让妹妹和弟弟学习声乐,让我学习大提琴,我是在音乐中长大的孩子。如果说我对艺术有感悟有激情,还做出了些让观众认可的成绩,这多来自于父亲给我的遗传和影响,他骨子里那种对艺术的沉浸和忘我,让我也成了和他一样的人,忠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像父亲一样,张秋歌痴迷于艺术,话剧于他并不是表演者与被表演者的关系,更多的是血脉深处的进发,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句普通不过的台词都让他笑过、哭过,而每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创作过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俯。卧在苍茫的草原上,拥吻那片深沉的大地。
张秋歌在艺术的道路上是幸运的,父亲这位第一任老师教给他这样一个概念:要做作品的主人。为此他的表演或大开大阖,或深情细腻,每一次都是属于自己的,编剧的思想、导演的意图被一次次“秋歌式”的深化了,事实证明这每一次深化都是一次涅磐的过程,作品也因此而精彩,每一次都是自己的极致。正因为如此,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他一进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便顺风顺水,一上台就成了角儿,并犹如利剑出鞘,入眼便光芒四射,直杀人舞台正中。直到拿到戏剧“梅花奖”,赢得“话剧王子”的美誉之时,他忽然发现话剧舞台下观众寥寥,话剧的冬天来临了,演员们都去演戏唱流行歌曲了。
●盛名之下
至今仍然坚持在话剧舞台上的张秋歌早已经把话剧当成了生活的必需,即便是在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悲壮地“转行”之后,秋歌依旧坚持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他是那种有福愿与朋友同享的人,初到北京,他每月挣60元人民币,他住的东单宿舍,是朋友圈里有名的“驻京办事处”,每日里五湖四海宾朋环绕,每周里迎来送往络驿不绝。而他,真个做到人无远近,四海一家,“朋友来了有好酒”,尽其所有招待来客。有时,人来多了,没地儿住,他把床铺让出去,自己跟门房大爷借条毯子睡在小推车上。一大清早,就着自来水洗脸梳头,倍儿精神得站到朋友面前。人家问,你在哪儿住的,他一拍胸脯:好着呢,咱哥们还能没地儿住?如此,60块钱,便常常捉襟见时,这个生在草原、宁可居无所也要食有肉的内蒙古汉子硬是几个月没吃过肉,话剧丰富了他的精神,也贫瘠了他的物质。看看同事姜文在影视圈呼风唤雨、其他朋友也纷纷转行,张秋歌激起了万丈斗志,决心一下,便开始进军影视界,
●成功塑造许世友
因了那份痴迷和较真儿劲,张秋歌在演戏上,也有了另外的收获。电视剧《家风》、《江山风雨情》、《大染坊》等剧都给观念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尽管几部戏中,他都不是以男一号出现,也确实被侯勇等大腕夺去了不少风头,但他的影视之路毕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上将许世友》这部人物传记式电视剧标志着张秋歌的影视生涯走上了巅峰。戏中许世友将军从青年到老年,从少林和尚到千古一将再到“文革”期间支撑危局的大军区司令员,时间跨度长,性格转换快,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加上许世友将军又被民间赋予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张秋歌挑大梁绝非易事!
张秋歌和许世友,眉眼确有相似之处但毕竟相貌有出入,而观众显然认可了他演的许世友,这不能不归功于二者气质的相似。许世友的气质,粗犷豪放。当年在延安,康生把他抓起来要杀头,他说:“杀头不过碗大的疤”,但他又有计谋,要求“面见毛主席理论理论”,以此保住性命。这与张秋歌“大不了回草原放羊”,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有的就是二者身上的霸气。在演戏时张秋歌是有霸气的,即便是面对曾经执导《大转折》、《大进军》、《冲出亚马逊》这些优秀军事电影的名导演安澜,他也敢公开“叫板”。 电视剧的拍摄进入后半部分,解放济南一场戏秋歌忽然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一场戏竟然拍了18次还没有通过,张秋歌甚至不敢看回放,他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绰号“18条”。霸气的张秋歌也是谦虚的,尽管《上将许世友》播出后好评如潮,但他给自己打出的分数是40分,其谦虚、严谨可见一斑!
归根结底,张秋歌是属于艺术的,话剧、影视、主持,也许他还会走上舞台用歌喉去延续父亲的生命,相信他干什么都会出彩,没其他原因,只因为他是执著、自信的张秋歌。他的坦荡一如家乡的草原,他的豪迈一如草原上呼啸的风,他的透明就像草原清澈的蓝天。那片草原给予了秋歌生命的顽强,那里有他深爱的父亲和父亲的歌,那里有秋歌呼吸和命运的对话!
所获奖项
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
上海白玉兰表演奖
国务院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荣获第20届金鹰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提名
- 更多“张秋歌”的新闻>>
更多“张秋歌”的图片>>
更多“张秋歌”的音乐>>
更多“张秋歌”的视频>>
更多“张秋歌”的搜索关键字>>
- 【分享给好友】【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
|